《金陵十三钗》结局深度解读:贝尔与女学生泛舟而歌的象征意义

  《金陵十三钗》的结尾是女学生幻想着自己看到了一群女人进入教堂的那一刻。结局到此便戛然而止,那么这到底什么意思呢?

  刘恒表示,当初写剧本的时候就没有考虑过这个场景,“我觉得风尘女们上车是真实感很强的结尾。如果再把赴宴那个场景加上,就好像是另外一部作品的开头,而不是这部片子的结尾,反而画蛇添足。

《金陵十三钗》结局深度解读:贝尔与女学生泛舟而歌的象征意义

  小说中玉墨是十三个女人中唯一活下来的,整容后的她还出席了战后的审判,以揭露敌人残害同胞的事实!

  同时,玉墨也她证实了那次高层军官如何分享了她和另外十二个“女学生”:其中有2个企图用牛排刀反抗(从威尔逊教堂餐厅里带走的牛排刀),但反抗未遂,当场被杀害。

  其余11个女人在日本军官享用够了后,又被发放到刚刚建立的慰安所,两三年内,相继死去,有的是试图逃亡时被击毙的,有的是染病而死,个别的自杀了。

  玉墨的幸存大概应该归于她出众的相貌和格调,享受她的都是中下层军官,因此对她的把守渐渐放松,终于逃跑成功。至于她为什么要整容,答案则非常清楚:她必须换一个人才能生活下去!

  据悉,原来的《金陵十三钗》是有另外的结局的。刘恒透露,其实他为《金陵十三钗》写了另外一个结局,贝尔和女学生在一艘帆船上,背景是宗教的歌声。

  然后主人公在歌声中,看着烟波飘渺的江水默默流泪,“但最终电影版并没有采用我这个当初设计的诗意结局,多少有些遗憾。”

  不过刘恒也直言,当了这么多年的所谓“第一编剧”,他也开始想过把导演瘾,“电影毕竟是导演的艺术,当这个故事被搬上银幕的那一刻,我的剧本就死掉了。其实我一直有个想当导演的愿望。”刘恒透露,他已经签约小马奔腾,希望尽快实现这个愿望。

  早在07年,刘恒就开始着手《十三钗》的剧本创作,创作期间屡遇瓶颈。面对现场观众对影片人物缺乏层次的质疑。

  刘恒表示,第一稿剧本写的很失败,当时的人物变化我都不能说服自己。后来查阅了很多资料,在南京做了很多调研了解,才慢慢过了自己这关。

  “最后我看电影的时候很感动,很多桥段甚至流下流泪,我知道某些地方或许夸张了点,不符合规律,但还是打动了我心底的那根筋。那种牺牲之美让我触动。如果观众还认为有一些缺憾的话,都是在正常范围的,我们已经尽力了。”

《金陵十三钗》结局深度解读:贝尔与女学生泛舟而歌的象征意义

  在谈到电影和剧本的关系时,刘恒表示“电影是剧本的墓志铭”,写剧本与写小说不同,电影是导演中心制,编剧要尽量去实现导演的想法。

  当影像把文字反映出来时,已经变了样子,它应该符合电影的属性,而不是文学的属性。而在说到资本和艺术的关系时,刘恒称“资本是水,艺术是船。水将船带到目的地,我完成艺术任务,你完成资本增值的任务,各得其所,我觉得这个世界就是这样,设法在局限性中去达到自己的目的。”